7月15日,陕西榆林人的微信朋友圈被一位退休老人辞世的消息刷屏,人们自发地以各种形式祭奠他,感恩他为榆林“由黄到绿”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这位老人就是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治沙专家漆建忠。
这一干就是40年,榆林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,漆建忠也由年少青丝变成了花甲白发。
蹲守沙地,打造治沙样板
上世纪60年代的榆林,风沙肆虐,沙进人退,而且并无成熟的治沙经验可学。漆建忠等人来榆林沙区的第一项任务是对毛乌素沙漠风沙危害、沙区群众与风沙作斗争的精神和方法进行调研。经过调研,他们对“榆林沙漠是外来沙”的学说提出了质疑,同时总结了群众防沙治沙的经验,如障蔽固沙、前挡后拉、削平沙丘、植树造林与种草固沙相结合、引水拉沙造田、营造农田防护林网等。
1965年,漆建忠负责“长城沿线风沙区综合治理样板”项目。样板区设在牛家梁农场所属海流滩分场和薛家庙滩分场,行政领导为榆林专署专员,省、地由农林水牧治沙不同专业的17人组成科技组,背上铺盖下农村蹲点,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。首先是过生活关:农民吃糠,科研人员也得吃糠,不吃肚子饿、吃到嘴里咽不下,只能一口糠一口汤地硬往下冲。其次是劳动关:天气太热时,常有科研人员因体力不支晕倒在田间,被群众拉到树下,喝口水休息一下,起来再继续劳动。漆建忠意识到,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,要尽快改变样板区的生活生产环境,首先得让农民吃饱肚子。
限于当时的条件和农民文化水平,推广一项新技术很困难。针对当时畜缺草、地缺肥的状况,科研人员建议沙荒地种植沙打旺,但农民觉得“种草有什么用,撒一把糜子算了”。最终,生产队决定选一块沙荒地,一半撒了糜子,另一半种草。结果,糜子当年每亩收获不到10公斤,而沙打旺当年长到10-17厘米,第二年长到1米高,20多亩沙打旺解决了生产队5头牛、8头驴、65只羊和5口猪的饲草,还供给邻村53头牛度荒的饲草。很快,各生产队主动上门买种,请求帮忙种沙打旺,样板点的8个生产队和农场分场都解决了牲口饲草和耕田的绿肥压青。到1967年,样板点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,总结出障蔽造林、前挡后拉、开壕栽柳、围井造林、乔灌草结合、小网格窄林带、环滩林和引水拉沙造田等多种治沙技术和造林试验,取得了预期的成效。
吃风饮沙,驯服流动沙丘
1974年,漆建忠被分配到红石峡治沙试验站从事生物治沙试验工作,承担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是“榆林沙荒大面积植树造林扩大试验”,漆建忠分工负责固沙灌木的研究。经过5年研究,为直播造林提供了7个植物种,为植苗造林提供了7个植物种,为扦插造林提供了4个植物种,同时开展了沙丘地育苗;其他项目也接踵而来,有“沙丘风蚀规律观测”“榆林沙区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”“针叶树引种试验”“沙拐枣、梭梭直播试验”等。
为定位观测沙丘移动规律,漆建忠根据榆林沙区分布的4种类型沙丘,每3米设置一根测杆,一般情况下每5天测定一次,风力6级以上时每次都需观测,尤其是大风天更要跟踪沙粒的活动。经过10年连续观测,共积累数据10万多个,总结出榆林毛乌素沙地风沙移动规律,为沙区人工造林、飞播造林、公路防沙、水库防沙等提供了理论依据,使人工造林成活率由50%提高到80%以上。群众都说,治沙试验站造林成活率高,是大风时给风沙“磕头”(趴在沙面测定标杆风蚀沙埋数据)换来的。
1974年,农林部、水电部下达“榆林流动沙地飞机播种造林试验”,由中央、省、地、县11个单位集全国科研、教学、设计、生产管理29名科技人员组成协作组进行攻关,历时8年,共播种造林13.45万亩。
飞播区均设置在远沙、大沙沙漠腹地,工作人员每天要走10多公里沙丘路。沙地温差变化很大,协作组成员每天早穿皮袄午穿纱,啃着干馍喝凉水,在这样的条件下与风沙搏斗。苍天不负苦心人,飞播造林4年-8年后的保存率达24.4%-54.4%。专家们的评议是:在流动沙地进行多学科系统研究飞机播种造林技术,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,在我国飞播史上是少有的,在国外尚未见到有关报道,为我国飞播治沙谱写了新篇章。飞播治沙试验结束后,漆建忠等人又进行了5年中间试验,造林保存率达50%-78%。1988年飞播造林治沙,在榆林毛乌素沙地正式投入生产,完成了试验-中试-生产的全过程。
榆林流动沙地飞播治沙成功后,内蒙古、宁夏、辽宁等地的沙区纷纷派人前来学习,或邀请治沙所科技组派人前往指导;当时的林业部治沙办在榆林举办了沙区飞播造林种草学习班,有13个省(区)派人参加,共42人,漆建忠是学习班的主讲教师之一。
治沙无悔,唯对家人愧疚
漆建忠由于治沙贡献突出,获得不少荣誉:1978年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,《中国飞播治沙》一书获科学大会奖;1986年,被人事部授予“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”称号;从1991年7月起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;1991年,被全国绿化委员会、林业部、人事部授予“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”称号;2004年,被国家林业局授予“林业科技贡献”奖……但漆建忠对妻子却一直心怀愧疚。
有一年,他的妻子在劳动中眼睛受伤,四处求医问药。但漆建忠由于负责飞播后续观测记载和管理,工作正在紧要关头,无法离开。当时,飞播区发生古毒蛾危害,成片的飞播幼苗被虫子吃掉。为保证飞播试验正常开展,漆建忠带领工人每两人一组,一人背着机动喷雾机,另一人拉着30米长的喷管,在沙面来回跑,给受害幼苗喷药。时值盛夏,沙面温度高达36摄氏度,热得连口罩都戴不住,再加上时常起风,药剂直往鼻子里钻。经过20多天的连续防虫,虫害被控制住了,飞播种下的草木保住了,可参加防虫的人轻度中毒3人、中度中毒2人、严重中毒1人,漆建忠也中度中毒。3个月后,当漆建忠回到家时,妻子的眼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已有一只视物不清。一个女人要挣工分赡养老人,还要照看3个孩子,漆建忠既心疼又愧疚。
从1974年-2000年的27年中,漆建忠共主持大小科研、推广课题42项,其中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28项,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,获得地厅级科技进步奖8项;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,主编出版了《中国飞播治沙》一书,参与编写了多部专著。2000年,64岁的漆建忠因体力不支,再也跑不动沙梁才正式退休。
推荐阅读: